WFU

網站頁籤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Wen] 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


作者:Wen Liao

如果要說的話,我不認為作者是個好作家,但是適合常常在跟資本市場打交道的人們閱讀。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必須要一直翻著目錄,提醒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避免從作者零散的發想之中迷失。
朋友說的好,同樣是對於機率與認知問題的討論,《快思慢想》更為簡明而系統化,可能更適合大眾閱讀。

隨機、機率與歸納


我們都活在擁有許多平行宇宙與許多可能性的世界,在每個一個路口(決策當下或是隨機機率發生時),因為每一個轉念,都會產生另外一個「另類歷史」。

同樣的職業裡面,為什麼有些人成功有些人不是那麼成功?然而在工作上他們採取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彼此的表現?成功是百分之百來自所謂的技術?知識?還是只是因為行為與運氣?

所謂的「黑天鵝問題」就是在儘管這個事件發生的機率存在,然經過多次,該事件仍舊沒有發生,以至於人們遺忘了該事件。換個角度說,就是風險很低,但是仍舊不能視為不存在。

轉過頭來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可能會思索著,儘管每件事都有隨機性,但在經歷過許多的隨機事件之後,是不是歷史/生命仍舊有個固定的方向呢?(aka 抗隨機性)

然而一般大眾仍舊難以吸收「隨機」跟「機率」的概念,人們都會過於著重現時發生的事件,可能放大(或縮小)事件的重要性,然而因為媒體的著力,每個事件都有可能被錯誤的解讀。


作者是個機率實踐者,「常識不過是十八歲以前學得的一堆誤解」


儘管我們相當著重於成果,但我們其實是很在意每件事情發生的機率以及發生的比例,所以在沒有唯一解答的時候,我們會採用蒙地卡羅方法(Monte Carlo method),運用大數法則—當我們模擬的次數夠多時,就會越貼近於未來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就可以得到未來的期望值。

蒙地卡羅是一門應用數學的方法,好處是可以用大量的模擬去預測未來的長相。這樣的科學應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則可以運用到各種日常生活,不僅限於投資理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透過蒙地卡羅這樣的概念,抽離每個人的情緒以及愛好去看待。

如果用邏輯術語來說明蒙地卡羅,則可以視為一種歸納或演繹,用演繹來推論每個可能的成果,用大量的模擬來歸納最可能的結果。

以應用到生物演進來看,也可以把蒙地卡羅視跟達爾文掛上連結:每個人的各種變異,終究會留下的,是最適於這個社會的那部分,當人數增加了,就等於是蒙地卡羅的模擬增加了,留下的就會是屬於最大眾,無論是物理或是心理上的都是如此。

這樣的概念也適用在金融市場上,大多數的時候,金融市場會落在透過模擬而歸納出來的結果,但是這又是絕對安全的道路嗎?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黑天鵝事件,或是金融市場上的崩盤事件,日常的模擬中都是屬於機率極低、而容易被忽略的那一部份。

到底是因為過於相信理論與模型?還是因為極小機率的事件仍舊會發生?

其實是因為我們在長期都忽略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生存下來的,在模型中是如此,在達爾文的演化中也是如此。也就是說,當我們盡信了模型或理論,卻很容易忽略了每個人都可以生存:我們常常看到的言論/邏輯,都是只看到生存者而已,那些在中途陣亡,則很容易被忽略。

或許我們會問,為什麼統計或是相關科學無法準確預測這些稀有事件,其實是因為就連最強大的統計學家,也無法百分之百向人保證這些事件的樣態分布已經被完全掌握,就像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

所以過去的資料裡面有很多好東西,但不好的是他有不好的部分。歷史資訊可以提供絕大部分的答案,但我們永遠需要為那些無法預期的巨大變動做準備。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很多統計用字,例如「平均」、「中位數」、「百分比」…等,其實如果太著重於這些統計數據,很容易會遺忘當我們實際在這些機率遊戲之中,重要的是事件發生的後果,而非這些事件的機率。

在現實世界中,真正為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是那些發生機率即為稀少的事件,事件愈稀有,價格愈被低估,然而罕見事件造成的後果影響越是巨大,越需要認真對待。


生存者偏誤與其他偏誤


整體而言,在工作上大量依賴資料的人,往往比別人更快和更有信心地掉進陷阱之中。我們擁有的資料愈多,被淹沒的可能性越高。

稍微懂機率法則的人,一般都會追求最大化成果優異的那個機率,他們也會想要持續複製這樣的成功序列,並且相信如果某人過去的表現比其他人好,那們將來要鰾現優於別人的機率也高。但是像一般常見的情形那樣,如果一個人只有少數的關於機率的知識,會比完全不懂機率的人下場更慘。

為什麼我們會對於機率這麼著迷呢?或者說我們會這麼崇尚某些心法阿或是技術的?其實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人們會過於注重生存者的結論,以至於忘記了生存者們其實也是各種事件機率下的結果。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樣本數是還存活著的樣本,而忽略了那些在中途陣亡的樣本。然而這些被忽略的樣本數有多少呢?可能要試這些活動的入門門檻來決定了。因為投入股票市場的門檻其實很低的,所以可能初期的樣本數很多,然而中途陣亡的機率很多,則實際存活下來的比例則為極低。

這有點難以為人們所接受,主要是因為人的思考邏輯不太適合非線性。我們總認為如果兩個變數之間有關聯,則當我們變動其中之一時,另外一個變數會產生相對應的變動,也總應該會產生變動的結果。


活在隨機世界中


在探索機率與現實金融市場的互動之中,作者漸漸了解了其實自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聰明。儘管我們自認非常能夠面對各種變動,也能夠承受其後果,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儘管花了許多心思鑽研各種機率相關的議題,作者自認仍舊常常被機率所愚弄。

例如:如果是個交易員(賭徒),可能某一天你的成果豐碩(下注的成果翻倍),之後的每一天你都會試圖找出讓你成果豐碩(贏得賭注)的原因,然後一而再、再而三的複製那個成因,這就是所謂「賭徒的迷信」,這是明顯的。

另外一種可能是因為交易員根據某些指標做出了決定,有了良好的成果,從此以後交易員會崇尚該指標,或是相關的參數。老實說這樣的迷信層出不窮。

還有一種迷信,就是崇尚科學與計算,而不去思索,完全跟隨模型與計算,很容易忽略現實世界中更多的可能。

作者認為走到最後,應該要試圖在科學與直覺(或者說深思熟慮後的心之所向)中取得平衡,無時不刻提醒自己避免落入所謂的隨機騙局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