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Tony] 《福爾摩沙・血寶藏》




作者:Tony Li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引用史料相當流暢的推理小說,故事今昔二線推展,在21世紀的台灣要尋17世紀荷據時期的寶藏。書裡提到不少史料遺跡,能看出作者死磕史冊的苦心孤詣。

劇情緊湊簡潔,讀來一氣呵成。我去了幾趟台南,看了赤崁樓與安平古堡,但對於荷據時期的歷史還是模模糊糊,沒想到竟讓一本推理小說幫我理清了時序脈絡。據悉台灣要推廣本土教育,如果能納入這本書作為課外補充書籍,荷據時期也能說的更加清晰。

《血寶藏》作者是我大學同學,奇女子。大四交換學生去美國還加拿大忘了,然後她的學經歷申請到德國的麥肯錫,在麥肯錫的年會表演她還跳蚌殼舞。據說年假幾十天,但都請不完。公司福利超好薪水很高但也沒處花。

幹了四、五年回台灣麥肯錫,然後覺得顧問公司除了薪水高以外,生活實在太不正常,於是決定辭職開始寫書。人生總要堅持些別人覺得很蠢的事。她的機會成本多高啊,當時我們腦中盤算著這樣一年少了幾百萬台幣的年薪時,她已下定決心筆耕。一開始她開始寫的時候我們都笑她,寫什麼穿越劇,那時步步驚心才爆紅而已,雍正那麼忙,哪有空一天到晚在談戀愛啦!

她還是繼續寫,寫劇本寫言情寫推理,我其它同學說別本都不要看,看這本就行。咦,真的能寫欸!然後想想她當時堅持著我看來很蠢的事,覺得讓我有些嫉妒。

我也曾經認真想過脫下金融戎裝當個文史工作者,寄隱市野、把自己泡在文史裡。事實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已年屆不惑,理想的人生卻還在原地踏步。嘖,男人四十。


  • 原文出處:Tony Li 朋友圈
  • 完稿日:2018/11/11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Tony] 美聯儲傳:一部現代金融史



作者:Tony Li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小時候看鬼故事或是靈異電影,越血腥越不覺得可怕,特別是西洋的開膛手或是德州殺人魔。因為那些場景離自己生活太遙遠,我們所居住的地方不可能方圓百尺內沒有鄰居。

ID4 就更難想像,科幻跟幻覺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而我真正被嚇到而且還有後遺症的,是 20 年前日本的「七夜怪談」。

因為那些場景很貼近真實生活:電視機、錄影帶等等,不自覺會把情節嵌入日常生活。之後的「鬼來電」也類似,那首單音旋律的來電答鈴,應讓很多觀眾心有餘悸。

主要原因都還是太貼近生活。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Wen] 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


作者:Wen Liao

如果要說的話,我不認為作者是個好作家,但是適合常常在跟資本市場打交道的人們閱讀。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必須要一直翻著目錄,提醒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避免從作者零散的發想之中迷失。
朋友說的好,同樣是對於機率與認知問題的討論,《快思慢想》更為簡明而系統化,可能更適合大眾閱讀。

隨機、機率與歸納


我們都活在擁有許多平行宇宙與許多可能性的世界,在每個一個路口(決策當下或是隨機機率發生時),因為每一個轉念,都會產生另外一個「另類歷史」。

同樣的職業裡面,為什麼有些人成功有些人不是那麼成功?然而在工作上他們採取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彼此的表現?成功是百分之百來自所謂的技術?知識?還是只是因為行為與運氣?

所謂的「黑天鵝問題」就是在儘管這個事件發生的機率存在,然經過多次,該事件仍舊沒有發生,以至於人們遺忘了該事件。換個角度說,就是風險很低,但是仍舊不能視為不存在。

轉過頭來說,我們終其一生都可能會思索著,儘管每件事都有隨機性,但在經歷過許多的隨機事件之後,是不是歷史/生命仍舊有個固定的方向呢?(aka 抗隨機性)

然而一般大眾仍舊難以吸收「隨機」跟「機率」的概念,人們都會過於著重現時發生的事件,可能放大(或縮小)事件的重要性,然而因為媒體的著力,每個事件都有可能被錯誤的解讀。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Fiona]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圖片出處:《村上さんのところ》封面)


作者:費小娜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男人與三個女人的故事,但更精簡地來說,是一個與你結婚的女人和一個與你戀愛的女人的故事。

相信已經踏入婚姻圍城的人都可以理解,談戀愛跟婚姻是完全兩碼子事,戀愛具有神秘感,對方身上的每個小細節都會在腦海裡成為一幅幅博物館珍藏的稀世寶物,只要一段時間見不著對方,便覺得渾身不對勁,快要乾枯而死。

婚姻卻不是這回事,兩人開始磨合後,神秘感歸零,任何大大小小缺點都暴露在對方面前,要想過的舒心自在,不可能時時刻刻裝模作樣,所以齟齬也就隨之產生,不可能再覺得對方是什麼沙漠綠洲,也就因為如此,書中男主角好似理所當然地陷入了所謂的「外遇」(遇到他一直覺得是沙漠綠洲的對象)。

書中非常用心營造外遇對象的神祕感,不定期的現身,巨大的背後故事,幼時的情誼…是非常難抗拒的女子。

雖然書中也強調外表漂亮,但我倒覺得外表並非決勝負的關鍵,關鍵在於他讓男主角產生一種抓不到的最美的虛幻感,就像舞台劇《暗戀桃花源》裡面的男主角思念著得不到的戀人,卻忽視了一直在他身邊照料的糟糠妻一樣。

最後結局就留給有興趣的讀者去探索吧!那個強大的外遇對象,讓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很可怕啊!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Data] 沙威瑪



作者:Data Su

沙威瑪這個玩笑似乎開得太大了,事情發展到今天,可以解讀為有人無知、或是刻意的惡作劇,無論是哪一種,只能說網路上有愛搞笑的好人,也有瞎起哄的惡人,人真是得多讀點書,有知識才不會被呼嚨。

(沙威瑪事件的懶人包請看這篇報導,以及後來有多事的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這個也不知是搞笑還是惡意的提案

不過說到沙威瑪,倒是勾起我學生時代的回憶。我在學生時代曾經到德國遊學,在德國小鎮裡待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最煩惱的就是我的晚餐。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Data] 《與中國打交道》




作者:Data Su

像是小說/電影《大賣空》那樣,金融市場的動盪往往來自於一些動見觀瞻的金融領袖的一個念頭,也可能是你從沒想過的經濟變數的細微變化開啟序幕。

2007 年那年,金融海嘯的浪潮逐漸高漲,當時擔任美國財政部長(U.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也是本書的作者鮑爾森(Henry M. “Hank” Paulson)在 G20 峰會舉辦的飯店裡私下會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兩人在房間的陽台上共進早餐,商討中國資本市場改革以及匯率改革,周小川一反在先前的樂觀態度,向 Paulson 說明他的憂慮。

周小川提到當下的中國人民因為看了一本滿懷經濟陰謀論的暢銷書,因此對於由老美倡議的金融改革方針充滿了敵意與不信任,周小川憂心這樣的氛圍下,著實不容易推動金融改革。

Paulson 在這本回憶錄裡頭沒有對這本書表達太多個人意見,只是有點不屑地難以置信,雖然老美也知道這本書,但畢竟沒人拿一本相當於《達文西密碼》等級的陰謀論述來作為否定老美遊說中國的反面論證。

是本你我耳熟能詳的書,它叫《貨幣戰爭》,好傢伙!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Edward] 台北與世界的距離有多遠



作者:Edward Huang


話說有位久居香港的朋友想回台灣貢獻心力,辭職回台找工作。幾個月後我又在香港街頭遇到她。

她說回台後面談了不少工作,有商業銀行、有基金公司、有資產管理公司等等。面談經驗頗為失望,最後還是回到香港的創投基金任職。

其中有一段面談經驗最離譜......

「回台後有個資產管理公司的主管找我面談,一直嫌棄我的 CV 寫得很差,我問他到底哪裡有問題,我可以寫得更清楚。那個主管不正面回答啦啦喳喳說了一堆」

我打個岔問她,這幾年工作經驗是啥,她說是:

  1. Junior portfolio manager at a pension fund. Her AUM above $10bn (編按:100 億)
  2. Sourced distressed debt/ special situation deals for a hedge fund
  3. Institutional sales in a mutual fund, company's AUM above $1tn (編按:1 兆元)

她繼續說:「最後這位主管表示,其實你的 CV 裡,這些海外的工作經驗我通通不懂也沒聽過,所以當作你寫不好。而且你沒有台灣的金融行業經驗,所以一口價月薪 35,000 台幣。」